2025-10-30 21:15:22 作者:孟子涵 王梦洋 来源:tyc7111cc太阳成集团 浏览数:0
一台电脑、几本昆虫图鉴、两只小蛾子、一台风扇,构成了顾耘教授简朴却满是热爱的办公桌。这位深耕植保领域数十载的老教授,不仅是学生与年轻教师心中无所不知的“活字典”,更是退而不休、扎根一线的农业技术“传道人”,他一生都在践行着植保人的初心与党员的使命。

退而不休,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虽然退休了,但植保这行做了几十年,放不下。”2015年退休后,顾耘教授的脚步从未离开田间地头。面对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慕名邀约,他毫无保留地将半生积累的经验倾注于农业生产一线。
在烟台,免袋苹果栽培是农户们既期待又犯怵的技术——不套袋能降低成本,病虫害防控却成了棘手难题。顾教授主动协助烟台农技中心,在招远大户陈家、北洛塘、海阳等多个试点探索免袋栽培技术。他手把手指导农户防控病虫害,如今试点的免袋富士苹果品质上乘,80果单价7元、85果8元、90果9元,一亩地还能节省3000元成本。莱阳恒润公司原本只计划试种70亩免袋苹果,在顾耘教授的技术支持下,企业负责人当场决定将种植规模扩展至670亩,年底便斩获烟台苹果大奖赛金奖,其种植的维纳斯黄金品种还斩获银奖。

不仅如此,顾耘教授还积极助力农业技术创新。威海一家化工企业负责人怀着对果树的情怀转型农业,顾教授结合企业的研发优势,推动其研发长效物理防治工具“迷向丝”。在威海农科院50亩苹果园的试验中,去年桃小食心虫危害率高达80%,今年挂设迷向丝后,危害率骤降至4.3%,这一成果创下国内同类病虫害防控的最佳效果。如今,他正协助企业研发针对桔小实蝇的诱杀剂,为北方免袋苹果种植破解“头等虫害”难题。
退休后的他,还忙着一件“大事”——编撰山东本土昆虫图鉴。此前,山东仅有一本1991年出版的《山东林业昆虫志》,缺乏实用型昆虫图鉴。截至目前,顾耘教授已收集山东本土昆虫1500多种,其中鳞翅目蛾子就达560种,覆盖崂山、城阳等周边区域。“有了图鉴,不管是教学、科研还是技术服务,大家遇到虫子一查就知道是什么,能帮上大忙。”他说,这本凝聚心血的图鉴,是他想留给植保行业的“礼物”。

教书育人,把课堂搬到实践中
“当老师,要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主次不能乱。”这是顾耘教授对青年教师的叮嘱,也是他执教数十载坚守的准则。他的课堂从不让人乏味,核心在于始终坚持讲课要兼具“三性”:一是科学性,内容必须有依据、不胡说;二是先进性,每年年初及时研读最新文献,把科研前沿成果融入教学;三是实用性,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拒绝“照搬国外案例”。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顾耘教授的课堂充满“烟火气”。讲蛴螬,他会告诉学生这是道美味;讲蝉,他会区分蚱蝉、蟪蛄的不同叫声。学生们说:“顾教授讲授昆虫特征总是一针见血,听过一次就忘不了,上课就像看《昆虫世界》一样有趣。”

他培养学生,从不局限于课堂,希望学生能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能真正地学以致用。顾教授经常对学生说:“虽然你们跟着我做昆虫,但是田间的主要病害,你们也必须要知道、会判断,这样以后才能真正指导实践,才能做好植保人。带领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时,他如同带研究生般用心,领着学生走遍校园,认杂草、辨病害,还带队前往城阳普瑞生态园、即墨蔬菜基地等田间地头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路边随便采株杂草,他张口就能说出科属,比查百度还快。”学生李根回忆,顾教授见一次病虫害就讲一次,反复强调“做植保人,病、虫、草都得懂”。
对学生而言,顾教授既是严师,更是亲人。他熟记每个学生的名字,被称为“最会叫学生名字的植保老师”。93级学生苗建军曾因爱犯小错无人愿带,顾耘教授便主动将其收入门下,悉心指导,如今苗建军已是市科技局副局长,每次来青岛都会亲自开车送老师回家;94级学生王军学毕业后投身农药行业,遇到问题仍会通过微信向顾耘教授请教探讨。在学生们眼中,顾耘教授像“爷爷”般贴心,中秋佳节会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亲自下厨烹饪佳肴,自家葡萄成熟时总会第一时间带给学生分享,无论谁遇到困难,他都会倾力相助。

党员本色,把责任扛在肩上
“作为党员,不管在职还是退休,说话做事都要符合党章要求,不给党丢脸,能帮人就帮一把。”这是顾耘教授始终坚守的初心。他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协助政府做技术指导,是为农户谋利;培育农业技术、编撰图鉴,是为行业赋能;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是为学科传薪。
他从不把“党员”身份挂在嘴边,却处处体现着党员的担当。退休多年,顾耘教授仍奔波在田间地头,只为帮农户解决生产问题;面对媒体的采访需求,他有求必应,直言“解答媒体疑问,就是为百姓服务”;对青年教师,他毫无保留分享教学与科研经验,叮嘱他们“既要深耕实验室做基础研究,也要扎根田间地头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顾耘教授在法医昆虫鉴定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他与烟台市公安局的一次偶然合作,成为其涉足这一领域的契机。法医昆虫鉴定研究并非易事,实验过程需在猪、狗等动物尸体上培养蝇类幼虫(俗称“蛆”),通过系统研究幼虫的形态学特征与生物学规律,为刑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除了科研本身的技术难点,取样时尸体腐败产生的强烈异味,对研究人员而言亦是不小的挑战。即便面对诸多困难,顾耘教授始终潜心钻研、从未懈怠。多年前他与公安机关深度合作,借助法医昆虫鉴定技术成功协助侦破一起凶杀案。“通过一些腐生性的蝇类就能鉴定出死者的死亡时间和地点,能够大大地缩短破案时间,这对社会来说也是做贡献啊!”顾耘教授说道。
如今,年过七旬的顾耘教授依然步履不停:白天或许正在果园里指导农户防治病虫害,夜晚则伏案整理昆虫图鉴资料,偶尔还会收到学生发来的咨询微信。他说:“植保是需要一辈子学习的行业,能多做一点是一点,能帮一人是一人。”这位朴实的老教授,用半生坚守与热爱,活成了植保行业的“灯塔”,既照亮了田间地头的丰收之路,也温暖了无数学生与农户的心田。

编辑:万昌霖
责任编辑:王玮琦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