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校友风采】守望大地的“论文”:新农人杨铭鑫的根与翼

    2025-10-30 21:29:32 作者:万昌霖 颜峥 来源:tyc7111cc太阳成集团          浏览数:0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用专业践行强农使命”,她将书本里的理论知识带进田间地头:上树修剪枝条、辅助授粉,下田诊断虫害、给作物看病。这位扎根农业一线的实践者,正是国家二级植保员、tyc7111cc太阳成集团植物保护专业2008届毕业生杨铭鑫。毕业后的近17年来,她创立了青岛城市农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广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她带着母校“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精神烙印,深耕农业技术服务领域数十载,用十余年的努力坚守专业初心,以专业知识赋能产业发展,成为植保学子践行使命的鲜活榜样。

  校园筑基:专业积淀照亮创业方向

  作为一名植物保护专业的学子,杨铭鑫深知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扎根农业领域的基石。大学四年间,《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杀菌剂毒理学》、《除草剂毒理学》等核心课程构筑起一个系统的专业体系,让她熟练掌握病虫害防治的核心原理。从田间调查实操方法到实验室的精准分析技术,每一项专业技能的积累都为她日后投身农业技术服务筑牢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课堂所学之外,丰富的实践经历让杨铭鑫对农业的热爱愈加坚定。在昆嵛山的昆虫实习中,她第一次见到了蜻蜓蜕皮的完整过程,这一鲜活的生命蜕变场景,不仅激发了她对昆虫世界的探索热情,更在她心中播下了科普启蒙的种子;在生产实习时,她通过参与农资店调研、苹果摘袋转色、酿酒葡萄生产等工作,亲身感受到农业生产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在毕业实习阶段,她跟随导师开展植物菌根研究,通过严谨记录、分析实验数据,不仅让她熟练掌握基础科研方法,更锤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这些实践经历让她萌生了用专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的想法,为日后深耕“城市农业”服务赛道埋下伏笔。

  信念如炬:母校情怀破解创业难关

  2014年,带着6年行业工作经验的杨铭鑫,正式踏上了她的创业之路。然而,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启动资金匮乏,难以维持公司的基本运营;人脉资源短缺,客户开发举步维艰。

  在她迷茫之时,母校“知农爱农”的精神内核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成为她坚守初心的精神支柱。毕业后,每当遇到技术瓶颈,tyc7111cc太阳成集团的老师们总是给予她无私的帮助,这不仅让她深切感受到母校师生情谊的温暖,更坚定了她深耕领域的信念。

  功不唐捐:专业赋能铸就高光时刻

  2017年,杨铭鑫接到了蓝宝实有机蓝莓园的技术服务需求,当时的园区正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天牛虫害肆虐,而有机种植又限制了化学试剂的使用,若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给园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接到需求之后,杨铭鑫迅速进驻园区。她运用大学期间掌握的虫情普查技术,结合天牛的生长发育特点,依托植物化学保护领域的专业药剂知识,让其在有机种植规范范畴内筛选出苦参碱、印楝素等即符合有机要求又能通过合理复配杀死天牛幼虫的用药方案;同时,她还向园区的工作人员系统传授天牛识别要点及科学防治方法。经过一年多的持续观察与技术攻坚,蓝莓园的天牛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获得挪威专家的认可,成功为园区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谈及这次成功,杨铭鑫坦言离不开母校的细心培养:“在识别天牛时,特别感谢顾耘老师,正是顾耘老师传授的专业鉴定方法,为我们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这次经历也让她更加坚信,只有将专业知识与农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创造出可观的产业价值。

  专业底气:植保底色绘就独特优势

  在农资行业,部分从业者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防治效果而采用一些“捷径”。然而,杨铭鑫扎实且深厚的植保专业知识功底,为她划定了清晰的职业底线。“我们追求的是既高效防治病虫害,又严格保证农残不超标。”在她看来,任何以牺牲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效”,都是不可持续的。这份源于专业知识的敬畏与坚守,让她在短期利益的诱惑面前始终保持清醒,也赢得了长期合作客户的深度信赖。

  专业积淀赋予的底气,让她在应对技术要求挑战时能更加的游刃有余。杨铭鑫回忆道,当时胶州的一处蔬菜基地正遭受迟眼蕈蚊和甜菜夜蛾的双重侵害,严苛的出口农残标准使常规用药方案束手无策。临危受命的她并未急于施药,而是率先深入田间,开展系统的虫情监测。通过黄板监测迟眼蕈蚊成虫高发期,通过性诱剂监测的方法,锁定了甜菜夜蛾幼虫孵化的关键期。杨铭鑫随即制定了一套针对性方案,以最少的药量在最佳时间点实施精准防治。当虫害被有效控制,所有蔬菜都顺利通过出口检测,同时基地生产的大葱成为青岛市第一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大葱时,基地负责人李春花经理特别自豪的告诉她:“杨老师咱们家的大葱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了”。这一刻,杨铭鑫深刻体会到:在青岛农大扎实学习的专业知识,正是她在田间地头最可靠的“锦囊妙计”。

  薪火相传:从受助者到引路人

  谈及母校,杨铭鑫的语气总会变得柔和。至今她仍清晰记得大一那年王峰老师帮助自己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拿到助学贷款时的感动。“那不仅仅是5000元,更是支撑我继续读书的希望。”大二时班主任刘学生老师给她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生活开销得到保障,她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从曾经的贫困生到如今的企业负责人,杨铭鑫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农学子,她满怀期许,鼓励大家向更高领域奋进,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建功立业。“创业前不妨先进入大型企业历练三到四年,系统积累行业知识、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切忌盲目跟风入行。”

  回首自己的来路,杨铭鑫深知,正是国家助学政策的扶持、母校的悉心培育和老师在专业技术上的无偿指导,为她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她寄语青年学子,务必珍惜宝贵的校园时光,扎实钻研专业知识,将“知农爱农”的赤诚情怀牢记于心,将“矢志三农、团结奋斗、开放创新、追求卓越”的青岛农大精神薪火相传。“成长的路上,我始终承蒙各位老师和校友的帮助和鼓励,未来我也要为母校贡献一份力量,为学弟学妹们的成长‘陪跑’。”杨铭鑫承诺,将通过经验分享、提供实践岗位等方式,切实回馈这片曾经滋养她的土地。她希望无论大家未来选择何种道路,都能坚守初心、脚踏实地,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贡献青年力量。

编辑:万昌霖

责任编辑:王玮琦 张琳